2020中国金融学会学术年会暨中国金融论坛年会11月28日在京召开。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委员会主任马骏在会上谈到金融行业 支持碳中和的若干经验尤其是欧洲和英国的经验,以及碳中和给我国金融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以下为马骏演讲全文:
金融业支持碳中和的经验
欧洲、英国等发达经济体在过去几年中较早宣布了碳中和的目标, 其金融业和监管机构也在支持碳投资方面有较多的经验。至少有如下几个方面点值得我们借鉴:
1、以no harm principle 为原则制定可持续金融标准,保证在符合其它目标的同时不损害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从多年前ICMA、CBI等机构所推出的非官方的绿色和气候金融标准,到近几年欧盟正在制定的官方的可持续金融标准,其重要的主导原则是支持应对气候变化,同时也覆盖了其它绿色和可持续目标,如降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支持资源循环利用等。但欧盟强调要各个绿色目标之间要落实no significant harm principles,即不能因为实现了一个目标而损害了另一个目标。比如,如果某个项目可以降空气污染,但只要其增加了碳排放,就不能被纳入可持续金融所支持的目录。
2、对企业和金融机构强化气候相关的信息披露要求。英国原央行行长Mark Carney 主导的TCFD工作组提出的要求企业披露气候相关信息的要求,已经得到了数百型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响应,也被一些发达国的监管机构借鉴或采纳。比如,欧盟在2019年11月发布了金融机构和产品必须披露可持续相关信息的要求,2021年3月开始实施。本月,英国宣布要求几乎所有公司在2025年做到TCFD披露。2020年7月法国金融市场管理局修改文件,要求机构投资者披露ESG相关信息。许多欧洲和英国机构已经披露了投资组合的碳足迹等信息,以及机构自身运行的碳排放信息。
3、不少发达国家的机构开展了环境和气候风险分析。由笔者担任主席的央行绿色金融网络(NGFS)监管工作组在2020年9月发布了两份研究报告,其中的“案例集”囊括了三十多个机构开发的环境和气候风险分析的方法和工,包括对转型风险和物理风险的分析。这些机构中的部分来自于欧洲、英国等发达经济体。
4、创新的绿色和气候金融产品。欧洲、英国等发达市场在ESG金融产品和碳市场、碳金融方面处于明显优先地位。值得我们借鉴的产品包括各类sustainability linked loans, sustainability linked bonds, sustainability linked ETF products, 转型债券、绿色供应链金融产品、绿色ABS、CLOs,绿色基础设施REITS等。此外,欧洲的ETS覆盖了整个经济体的45%的碳排放 ,碳衍生工也提供了较优的流动性,支持了碳定价的有效性。
碳中和目标下我国金融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最近,主席提出了我国要在2060年之前碳中和的宏愿景。实现碳中和需要量的绿色、碳投资,其中绝部分需要通过金融体系动员社会资本来实现。关于碳中和所需要的绿色碳投资规模,许多专和机构有各种估算。比如,清华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牵头的《中国长期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报告提出了四种情景构想,其中实现1.5℃目标导向转型路径,需累计增投资约138万亿元人民币,过每年GDP的2.5%。再如,笔者牵头的《重庆碳中和目标和绿色金融路线图》课题报告估算,如果重庆市(GDP规模占全国比重约1/40)要实现碳中和,未来三十年内累计需要碳投资(不包括与碳减排无关的环保类的绿色投资)8万多亿。
此外,中国投资协会和落基山研究所估计,在碳中和愿景下,中国在可再生能源、能效、零碳和储能等七个领域需要投资70万亿人民币。基于这些初步估算,未来三十多年内,我国实现碳中和所需要的绿色碳投资的规模应该在百万亿人民币以上,也可能达到数百万亿,碳中和因此将为绿色金融带来巨的机遇。
自2015年党 、国务院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提出构建绿色金融体系以来,我国在绿色金融标准、激励机制、披露要求、产品体系、地方试点和合作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部分领域的成就已经取得了重要的影响力。但是,与碳中和目标的要求相比,我国目前的绿色金融体系还在几个方面面临着一些重要的问题和挑战:
1、目前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与碳中和目标不完全匹配。比如,虽然人民银行主持的版《绿色债券项目支持目录》(征求意见稿)中已经剔除了“清洁煤炭”等化石能源相关的碳项目,但其它绿色金融的界定标准(包括绿色信贷标准、绿色产业目录)等还没有做相应的调整。目前在这些标准中“绿色”不完全符合碳中和对净零碳排放的要求。
2、环境信息披露的水平尚未充分反映碳中和的要求。企业和金融机构开展充分的环境信息披露是金融体系引导资金投向绿色产业的重要基础。被投企业和项目的碳排放信息披露则是碳投资决策的重要基础。但是,我国目前对部分企业尚未强制要求披露碳排放和碳足迹信息,对金融机构也缺乏环境和气候披露的要求。多数机构也缺乏采集、计算和评估碳排放和碳足迹信息的内部能力。
3、绿色金融激励机制尚未充分体现对碳发展的足够重视。 金融监管部门的一些政策,以及一些地方政府对绿色项目的贴息、担保等机制在一定上调动了社会资本参与绿色投资的积性,但激励的力度和覆盖范围仍然不足,对绿色项目中的碳、零碳投资缺乏殊的激励。
4、对气候转型风险认知不够。一些组织和合作机制已经开始强调金融业开展环境和气候风险分析的重要性。但是,我国的多数金融机构尚未充分理解气候转型的相关风险,也未建立识别、分析和管理此类风险的机制。在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内部能力上,我国许多金融机构与欧洲和英国的优先机构相比还有较的差距。
5、绿色金融产品还不完全适应碳中和的需要。我国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产品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在面向投资者提供的ESG产品,以及产品的多样化和流动性方面比发达市场还有较的差距,许多绿色金融产品还没有与碳足迹挂钩,碳市场和碳金融产品在配置金融资源中的作用还十分有限,碳市场的对外开放度还很低。
建议
针对碳中和对金融业提出的更的要求和目前的短板,我认为应该考虑从如下几个方面完善我们的绿色金融体系:
1、以碳中和为约束条件,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保证绿色项目、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目录中的项目不损害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
2、建立更加强有力的绿色金融激励机制,并将碳足迹作为评价项目绿色、金融机构绿色和政策支持力度的重要指标。
3、建立覆盖面更广的强制性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并逐步将披露要求扩到金融机构。碳排放和碳足迹应该成为披露的基本要求。
4、应该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环境和气候风险分析,并适时要求其披露环境和气候风险敞口和压力测试或情景分析结果。
5、强化碳市场在碳减排和配置绿色金融资源中的作用,鼓励金融机构参与,提市场流动性,发展碳金融产品和碳排放权抵押融资。
6、以实现碳中和为主要抓手,切实落实中欧绿色伙伴关系,大力引进欧洲的碳和成本资金。
实现碳中和需要量的绿色、碳投资,其中绝部分需要通过金融体系动员社会资本来实现。在前些日子,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周小川也曾发表过“碳中和”与金融市场观点。他认为,碳市场本身也是金融市场,可发展有关的金融衍生产品。仟亿达集团北京仟亿碳公司深谙碳交易市场的多向性及多样性,定会竭尽全力贡献自己在碳资产管理上的成功经验,在碳市场和金融业互相配合的情况下,发挥自己在碳交易市场中的作用。
来源:网络
©内容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图文如有侵权,请留言后台处理
声明:凡注明“来源:XXX”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平台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 余热发电助力节能降耗2015-08-31
- 仟亿达831999关注甘肃启动建设“碳市场” 确定当地碳交易主要企业2016-06-29
-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 北京市统计局 关于公布纳入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的2023年度碳排放单位名单的通知2024-04-19
- 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深入推进中俄碳市场合作2023-12-18
- 主要关注 | 国家财政、资金投入,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2021-08-19
热门资讯
- 章建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以更大力度推动我国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新能源技术与我国的能...